时间:2017-07-31 13:56编辑:admin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环境、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面向未来,学校如何提供好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0月18日,中国教师报、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联合举办论坛,聚焦“教育3.0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话题展开研讨。
■嘉宾
陈如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所长
秦春华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郭文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数字化阅读实验室主任
姜 艳 IBO国际文凭组织发展部中国区经理
郑 彤 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校长
郑巍巍 浙江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校长
吴震陵 浙江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六院副院长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一定要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聚焦“核心”
中国教师报:“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可能会对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您对此怎么看?
秦春华: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所以,我们要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陈如平:提及学生核心素养,我们要思考:到底要发展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谈到: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先生曾发表文章,提出“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的观点。但目前来看,有些教育仍然深陷“高耗低效”的“体力型教育”泥潭,呈现出高消耗、低产出、粗放式、欠科学的特点。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一定要消除各种不讲科学、违背规律的反教育行为,要加强学校的竞争力,迎接教育的3.0时代;立足学校自有优势,整合已有经验和做法,让学校有人性、有故事、有温度、有美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他们的政治角色、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
郭文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信息化素养的养成。作为新时代原住民的这一代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发生了变化,可能更适应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进行数字化学习。这意味着,将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切片化后,按照学术的标准教给学生。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流程,还是学校管理流程,都会为新型学校的模式进行调整和重构。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支持,利用各种各样的自动传感器,记录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使新模式和新理念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割裂。所以,要搭建起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的桥梁】
与学生生活关联
中国教师报:关于核心素养有许多理论,但关键是如何落实到实践层面。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秦春华:现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大。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虚伪性。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大大地写在学校的标语中,挂在墙上。但尴尬的现实是:学生成绩提高一分,就能干掉千人。
在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是重点内容,但如何培养呢?如果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能培养出来吗?教育要有场所、情境、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很难单纯从课堂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当然,学生也会参与社团活动等所谓的“第二课堂”,但仅靠社团活动,仍欠缺系统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吴震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关注环境建设。以前的学校基本上是冷冰冰的混凝土建筑,很难赋予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感的内容。现在,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客观上要求学校的建筑与教育理念、学生生命和人性关怀紧密结合,这是以前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我们试图结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小学校园定制设计模式,核心也是为了通过校园设计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教师报:如何搭建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桥梁?
秦春华:反思过去的教育,我们常常以灌输方式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这样的弊端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割裂开来。思想政治课通过灌输式教育进入课堂,进入教材,却未必能够进入学生头脑。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学术的方式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呢?我看过《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读后受到震撼。通篇并不是常人想象的讲理论,而是告诉你高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