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taliano 登陆邮箱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要闻 >

“中华文化四海行”播撒文化火种

时间:1970-01-01 08:00编辑:admin

   ——“中华文化四海行”系列活动走进新疆纪实

“中华文化四海行”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近年来实施的一项文化举措。该活动自2013年开始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先后走进贵州、重庆、甘肃、云南。与司空见惯的众多大型文化活动不同,“中华文化四海行”低调、扎实、稳健,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文化火种、思想能量——无论是文化论坛的讲座者,还是书画笔会的参加者,抑或只是一路随行的人,都在行走中给予爱、收获爱。

这一次,在新疆,在辽阔的“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四海行”走得越发铿锵,在乌鲁木齐、在哈密、在巴里坤,文化讲坛、书画展览、书画笔会、文艺联谊、文化采风、文化座谈,夯实了活动主题,凸显了行走的意义,拉近了民族情感,真正谱写了文化认同的和谐乐章,描绘出文化融合的大美图画。

每一天,密集的脚步像鼓点

6月25日上午,“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新疆”在乌鲁木齐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启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宣布活动启动。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学军分别致辞。

中央文史馆馆员王蒙作了题为《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首场讲座。新疆是王蒙先生的第二故乡,虽然他不断应邀在各地讲座,但是此番在新疆,他带着分外浓烈的情感与大家交心。他把浓情化作娓娓道来的话语,从语言、风俗、建筑、农事等多方面入手,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不疾不徐地阐述,台下听众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化差异从来都是存在的,但包容的心态会成全文化的多样性,现代化过程一定要坚守民族文化特色,但那不是狭隘文化心理的借口。与王蒙讲座同时进行的是“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新疆中国书画精品联展”。此次联展集中展出130幅作品,大多为各文史馆馆员近年来新创的佳作。

当日下午,国务院参事杜鹰、中央文史馆馆员陈平原分别在新疆国际会议中心和新疆大学做讲座,杜鹰讲新疆经济发展,陈平原讲《抗日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其中,陈平原把抗日烽火中中国大学不断迁移、不断延续香火的路线图和动人往事描述得清晰而动人,观众从中了解到新疆大学的前身新疆学院,是唯一一所在抗战过程中没有受到战事影响的大学。

每一讲,文化的力量像雨点

6月26日,中央文史馆馆员李前宽的讲座被安排在乌鲁木齐八一剧场。这位著名导演为观众带来的是《光影追梦——一个电影导演的画外音》,李前宽的画外音里饱含着对新疆的热爱。

当日下午,一场以感受大美天山、共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书画创作雅集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举行。跟随“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走进新疆的每一位书画家,无论声名大小,都奋力地伏案疾书。昆仑宾馆八楼多功能厅摆满了铺着墨绿色毡子的长条桌,看上去书画家们像是要一口气把对新疆多年的向往和迅速的爱恋都书写描绘出来。为本次活动付出大量心血的新疆文史馆党组书记张晓宁望着这一艺术景观,心里塞满了欣慰。这时候,冯远则做回了著名画家,不仅参与了丈二作画的集体创作,还一幅接着一幅地为新疆写、画。昆仑宾馆八楼就是昆仑宾馆的中楼,之所以叫做八楼,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乌鲁木齐最高的楼,这一纪录保持多年,而今,乌鲁木齐的高楼大厦已经鳞次栉比。

6月27日,中央文史馆馆员陈晓光来到新疆艺术学院。人们知道陈晓光就是词作家晓光,《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我像雪花天上来》等众多歌曲大家耳熟能详。所以,陈晓光是最合适做《中国歌曲百年》讲座的人。可是,他不是光讲歌曲,而是把歌曲与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历史揉在一起,当他讲到《何日君再来》和《长城谣》的曲作者都是刘雪庵时,学子们都瞪大了眼睛……

同日下午,“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又走进新疆师范大学。这是一所美丽的大学,就连校园里高耸的烟囱都被图画成梅花。比梅花烟囱更美的是该校的木卡姆艺术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欢骨瘦如柴却神采飞扬,把足以演满一个晚上的乐舞都搬了出来,精心调教过的乐曲和舞蹈,果然具有独特的气质,那不只是欢快,而且高贵。

还有一个多小时,“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新疆”文艺联谊会就要开始了,大家只有半个小时吃饭,当晚的演出叫联谊不叫晚会有充分的理由。为了不铺张浪费,中央文史馆在设计这个环节时别出心裁,他们调动的是单枪匹马的精兵强将,昆曲大师蔡正仁、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中西合璧的歌唱家吴碧霞、儒雅端庄的瞿弦和、老当益壮的李光羲……舞蹈节目则由当地艺术团组担当,如此一来,既节省开支,又丰富多彩。身上流着一半新疆血液的吴碧霞当晚又成为夜莺,一首《玛依拉变奏曲》迷倒众人。

每一步,相知的快乐像春风

6月28日晨,“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从乌鲁木齐启程,乘动车驶往哈密,这是新疆第一段高速铁路。而在行走的队伍中,有数位年事已高的长者——馆员杨天石、程曦、陈晓光、尼玛泽仁、吴静山,他们中有人腿脚不太灵便,使得整个队伍有时步履缓慢,可是,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大步流星如同少年。尤其是到了哈密之后,还要继续坐3个小时汽车才能抵达目的地巴里坤县,但天山南北的景观差异叫大家精神为之一振。“大美新疆”的内在含义直接白描了出来。同一座山,阳光照射的一边光秃,背光的那一侧则枝繁叶茂,越是不可思议,越是耐人寻味。

当晚巴里坤下着雨,夏风如春风和煦,大家不顾疲惫,参观了哈萨克民俗博物馆等地,发现了哈萨克民族的修养与魅力。傍晚,在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大家品尝了酥油茶,看见了彩虹。最后,大家奔波了一整天来到巴里坤这座过去几乎没有听说过的城市,夜色撩人,看云在天上起舞,人在地上歌唱,县城广场上群众自发演出的节目夜晚10点仍在继续,可爱的孩子冒雨坐在长椅上观看演出,这是走进新疆才能看见的新疆美景——非常和谐。大家在欣赏巴里坤夜景时,冯远又在应邀为巴里坤众多单位和个人写字,从早上到夜晚,他一刻没有歇息。可是他说,为了办好这项活动,他多累都没关系。

6月29日,在返回哈密之前,大家看见了鸣沙山,看见了云雾与雪山,有人在中途呼吁请把车停下来——我们得跟雪山合个影。立此存照:我们来过这里,我们热爱新疆。

回到哈密,不入住,直接开始稠密的调研和笔会。在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参观,看一组原生态的歌舞表演,吃哈密瓜和大白杏,接着,参观哈密博物馆并就地展开书画笔会,直到白云变成红云。

这还没有结束,“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新疆”文化调研座谈会暨总结会当晚8点半在哈密宾馆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阿尔斯兰·阿布都拉主持会议。一路上几乎从不说话的杨天石率先发言,老人家表面的瘦弱即刻荡然无存,他一字一句结实有力,他讲林则徐,讲他被发配到新疆时豁达的心态与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举座动容。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副司长许文继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说,通过举办“中华文化四海行”等这样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央文史馆与地方文史馆的交流合作在加强,全国文史馆一盘棋的局面不断增强,文史馆在社会各界的影响不断增大,文史研究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6月30日,“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新疆”大部队人马返回北京,但是,很多人把心留在了新疆,把祝福留给了新疆。

记者 赵 忱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文化部方位图|版权保护|免责声明|访问分析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卫路杜仲公园内 邮编:100024